留法台灣同學會-解悶來法國 » 政治現況 » 以黎究竟為何而戰?

頁: [1]

moitw2006-7-30 05:26 AM
以黎究竟為何而戰?

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對以黎的問題一知半解
看著新聞每天都以 以色列與黎巴嫩的站亂當頭條
不去了解一下好像也有點說不過去

提供幾則在新聞網頁看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了解....
到底 怎麼會造成如此大的仇恨啊......
先來看看時間表

以黎究竟為何而戰?
【編輯許惠雯/整理】2006/07/27 轉載自聯合新聞

為什麼以色列與黎巴嫩爆發戰爭,會成為G8(註)會談重點?他們又是為了什麼打仗?請見下表分解。

註:「八大工業國組織」,或稱「G8峰會」,英語為Group of Eight,簡稱G8。

以黎之戰
戰爭主體
       
以色列
(由猶太人組成之國家)
       
黎巴嫩真主黨
(伊斯蘭教什葉派政黨)

背景  簡介
        1920年國際聯盟將巴勒斯坦委託英國管轄。1921年英將巴勒斯坦分東西兩方:東為阿拉伯區(今約旦),西為猶太區。英、美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加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矛盾。

1947.11.29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在巴勒斯坦將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此項決議招致阿拉伯國家抗議,隔日開始爆發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1948.5.14,以色列國正式成立(未用猶太國名稱),從此此區亦陷入不斷的戰火之中。

1978.3.14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自劃黎南「安全區」並佔領該地。1978.3.19聯合國通過決議案,要求以軍「立刻」撤出黎巴嫩,但直至2000.5.24以色列才完全撤出黎南,權力空缺則由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遞補。

2004.9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所有黎民兵組織解除武裝。但黎政府表示,真主黨是反對以色列佔領的抵抗力量,政府不能解除其武裝。         黎國曾多次分裂,1975-1990年,黎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長期內戰,使敘利亞控制黎國部分地區。

1982年真主黨成立,其成立目的是為了抵禦入侵黎南的以軍,背後有敘利亞、伊朗支持。2000.5,真主黨將以軍逐出黎巴嫩,聲望大漲,進而發展成黎巴嫩國會的重要勢力。

真主黨曾在2000.10於塞巴綁架3名以軍,3人的遺體在後來的換囚行動中歸還。以國當時同意釋放429名黎人與巴人。

2004年聯合國決議案要求黎南所有游擊隊解除武裝,使黎巴嫩政府(目前為伊斯蘭教桑尼派)主權及於黎南,但直至目前為止,真主黨仍盤據黎南,形同自治。

黎國哈里里總理於2005年遇刺喪生後,人民將矛頭指向敘利亞。在國際壓力下,2005.4.26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
開戰
近因
        2006.7.12黎巴嫩真主黨的游擊隊突襲以色列邊界的以軍崗哨,擄走2名以軍,並擊斃7人。

以色列隨即從陸海空三路展開報復攻擊,出動軍機、戰車和砲艇攻擊黎國南部,並越過邊界搜尋失蹤士兵。

支持國: 美國、英國 / 敘利亞、伊朗
各國態度 :
美國
以色列有權自衛。總統布希說:「我們給以色列的信息是,你儘可自衛,不過,自衛的時候,想想後果,也就是節制一下。」

英國
首相布萊爾建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根據國際支持的和解方案進行協商。
以色列出兵,反應過當。

敘利亞
副總統夏拉與伊朗外長莫塔奇2006.7.17會談後表示,以黎雙方以換俘方式達成停火,是「可接受的公平協議」。執政的復興黨表示,將做真主黨和黎巴嫩的後盾。

伊朗
總統阿馬丁加德2006.7.23表示,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攻擊已鑄成大錯,將面臨嚴重後果。

俄國
總統普亭表示,真主黨綁人又砲轟他人領土,是不行的,但以色列這麼大舉動武也是不行的,衝突各方應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中國
中國譴責針對平民的襲擊,呼籲衝突各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

歐盟
歐盟內部意見分歧,2006.7.16發表聯合聲明時,只用「停止對立」,避免使用比較敏感的字眼如「立即停火」。

˙英國
 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法國
 總統席哈克說,有人「想要毀滅黎巴嫩。」法國駐聯合國大使薩布利耶公開聲明「軍事戰爭不可取,法國再度呼籲立刻停止對立,以解除人民的痛苦,並尋求外交途徑解決紛爭。」

˙德國
 政府副發言人波勒特納也表示,以色列雖然有權保護自己,但也不要忘記發動攻擊的深遠後果。

˙西班牙、芬蘭與瑞典
 批評以色列「火氣過大」,藉機轟炸導致黎巴嫩生靈塗炭,這些國家提醒以色列,即使炸平了黎巴嫩,以色列也不會有一絲安全感。

阿拉伯聯盟
除了沙烏地阿拉伯之外,其餘阿拉伯國家一致譴責以色列。「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Amr Mussa)警告說,以色列升級的攻擊行為可能導致中東地區的「動亂」,並譴責這一切都是以色列造成的。

˙黎巴嫩
總理薩尼奧拉表示,貝魯特不應該對敘利亞以及黎南的真主黨的行為負責。

˙埃及
總統穆巴拉克表示:「以色列不可能大獲全勝。它應該立刻停止殺害手無寸鐵的黎巴嫩人民。」

˙科威特
譴責以色列過分動用武力。

˙沙烏地阿拉伯
譴責黎巴嫩的真主黨把中東國家捲入不安定局勢之中,應該對其行為負責。
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

moitw2006-7-30 05:28 AM
轉載自BBC

面對以黎戰火的文化反思
英國倫敦 劉阿英

又見戰火在黎巴嫩南部的土地上熊熊燃燒,又見一批批無辜者攜婦將雛,在赤日炎炎下踩著彈坑倉惶北顧,又見包括聯合國官員在內的數百上千人倒在了血泊中,據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兩個被俘的以色列士兵。

按說猶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歷史上都屬於最不幸的民族,其遭受的苦難可以說屬世界各民族中之最,本該有“同是天涯淪落人” 的猩猩相惜,至少同有對生命加倍的珍視和對戰爭的厭惡才對。但不幸的是這兩個民族成為不共戴天的世仇,幾十年來怨怨相向,加倍報復,使世界文明的發祥地、聖城成為今日仇殺場的同義語,這不能不說是全人類的悲哀。

難道真因應了“物極必反”的箴言,當文明達到光輝頂點之後一定會走向其反面嗎?


文明衝突
拋開久遠的歷史淵源,即使從猶太復國以來算起,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的惡斗已有50多年的歷史﹔期間打打殺殺,積怨越來越深,使得本來就棘手的問題隨時間的積累沒有被淡忘,而變得越來越複雜。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人們總以土地問題,難民問題,恐怖問題,領導人問題,制度問題等來解釋巴以矛盾的性質,不願意把它看成是文明間的衝突。然而,在筆者看來,撇開文明衝突的視角而做出的種種解釋,無論出於何種動機,無異於隔靴搔痒。從兩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逐猶,到20世紀前半葉的歐洲基督教排猶,再到1948年聯合國形成所謂的181號決議案,巴以問題歷來就不僅僅是巴以之間的問題,而是牽動西方勢力和阿拉伯國家在價值觀這條神經,兩種文明爭來斗去的焦點。透過現象看其本質,中東問題的實質是文明間的衝突。

宗教戰爭的延續與變種

國際著名伊斯蘭學學者伯納德﹒劉易斯把這種文明衝突描述為"遠遠超出了問題和政策,以及推行這些政策的政府層面"的"一種情緒和一個運動",是"一個古老的對手對於猶太-基督教傳統,西方今天的世俗,以及這兩者在世界範圍的擴張所做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反應"。只要我們回想一下遍及伊斯蘭國家城市的憤怒的遊行隊伍,貝魯特街頭扔石頭的少年兒童,和甘作人肉炸彈的那些衣著保守的年輕穆斯林婦女,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情緒的廣泛社會存在,及其嚴重性和傳承性。同樣,我們看看西方民意調查中所揭示出的對伊斯蘭文化的不喜歡甚至厭惡,可以感受到西方大眾對伊斯蘭文化的誤解與偏頗。

其實,從羅馬帝國分裂後,特別是十字軍東征以來的千年裡,以宗教為特徵的文明衝突一直是這兩種文明間誘發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其實就是宗教(文明)戰爭在當今的變種和延續。

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發達國家對這一地區能源的爭奪,只不過使得該問題的表像進一步複雜化,並未改變其實質。石油資源優厚的自然稟賦,使得中東穆罕默德的子孫一時變得輕狂,忘乎所以,為富不仁,"富"而不強。族群、宗教間的內鬥,無德的奸商,腐敗的官員,貧富懸殊的擴大,等等,使得許多中東國家社會內部以叛變、告密、奸詐和見利忘義的小人盛行,文明故國的智慧、深邃、大度的精神內涵式微。而五次中東戰爭又使得阿拉伯國家政府的威信掃地,阿拉伯民族自尊心受重創,泛阿拉伯主義讓位,泛伊斯蘭主義抬頭﹔也使得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進一步膨脹,以色列由一個深受世人同情、支持的受害者,逐步變成為美國在中東靠得住的打手。

冷戰結束蘇聯分裂東歐結體,為西方的全球統霸提供了他們自以為千載難逢的機會。911後又恰遇布什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美國政權和以布萊爾為代表的歐洲機會主義的執政,愚蠢的薩達姆只東施效顰似的效仿了納賽爾統一阿拉伯的野心和專橫的作風,卻沒有納賽爾凝聚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手段和感召力,導致伊拉克內外交困,才為西方霸權提供了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機會。應該說,兩次海灣戰爭打敗的是伊拉克,重創的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自尊與對其文化的自信心。

moitw2006-7-30 05:29 AM
價值觀的沖突

價值觀的沖突

西方和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每一次戰爭,都以阿拉伯國家的沉重代價而結束,世人多為厄運不斷、苦難深重的阿拉伯人而感悲哀。

然而,若要為這類意識形態和文明間戰爭的輸贏而下最後的定論,恐怕還為時尚早。文明間的衝突是價值觀的衝突,文明間的戰爭多為尊嚴而戰,只有階段性的間歇,卻難有明顯的終戰時點。與文明相關的戰爭,若不能奪得道義和文化層面的制高點,是難能取勝的﹔一時的挫敗往往會激起更深的仇恨和更瘋狂的不斷的報復性仇殺。十字軍東征以來千年的歷史證明瞭這一點。

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文明的角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決定勝負的因素在於文明本身的內力和張力,在於它們所追求的根本是"王道"還是"霸道"。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也許就是文明之爭中"王道"與"霸道"之最後分野,是各種文明其生命力差異之所依。

歷史還告訴我們,一種文明若不能向其他文明汲取新鮮血液,不能與世界文明同步,與時俱進地發展自己,它就必然會落後,孱弱,逐步走向死亡。

現代國家意識缺位

阿拉伯的悲哀與外來的入侵有著直接且重要的關係﹔但只要對二戰以來幾次大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較量結果,與比以色列強大數倍的美軍所發動的韓戰、越戰的最後結果做一比較,人們會發現,阿拉伯國家的問題不僅僅在軍事、經濟的層面,而更重要的是需要從文化的深層面上做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以伊斯蘭教為基本特徵的阿拉伯文化,很容易把信徒個人變成為真主而死在所不辭的"理想主義"(殉道)者,卻很難在國民中形成對民族國家的凝聚力。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於其文化的內涵和結構上。

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對民族國家的忠誠是政治忠誠的頂點,而對族群(部落)的忠誠和對超越國家層面上的宗教信仰的忠誠遠低於對民族國家的忠誠。這種由族群、國家和宗教信仰為橫坐標所構成的曲線,呈倒U型。而在伊斯蘭文化中,這種忠誠結構恰恰與上述相反,他們有極高的對族群(部落)和宗教(伊斯蘭各派系)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另一方面,他們從歷史上對國家的認同感卻非常淡漠,有時幾乎不存在。阿拉伯復興黨形成、發展的歷史,為說明這一點提供了很好的例證。這種忠誠度結構,可以用一個倒W型來粗略的表示。在這一結構中,有兩個峰點:即對部落和所信仰的宗教的忠誠度,和一個穀點,即對民族國際的忠誠度。在兩個峰點示意中,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世界最強大的文化精神和整合力量,具有絕對權力。即使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和伊拉克的抵抗力量中,有來自於世界許多伊斯蘭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他們準備成為烈士的目的不是為了某一個國家,而是為了安拉的聖戰,為了伊斯蘭的教義。

然而,無論是對伊斯蘭教有絕對意識的泛伊斯蘭主義,還是以民族意識為基礎的泛阿拉伯主義,都是一種與民族國家的現階段不符的理想。正因為它缺少形成國家意識的機制,故它難能形成國家的凝聚力和反抗外侵的有效力量。在混亂的主體認知下,使得伊斯蘭國家間往往以鄰為壑,反目為仇,相互傾軋,最後成為沒有共同利益和理想的宿敵。這是因為:

由於對其教義的不同理解和詮釋,也由於對伊斯蘭世界最高領導權的爭奪而形成的幾個權力中心的相互競爭而發生的內鬥。誰都想 "團結"別人,而不願被別人所團結。內耗是阿拉伯孱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所謂的泛阿拉伯組織-阿拉伯和伊斯蘭人民議會,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實際軍事、財政和外交權力的鬆散組織。它只能就有關事件表一個軟弱無力的態度,而無有效的影響力。

對民族國家意識的淡漠,導致了國家機器功能的弱化甚至缺失﹔在伊斯蘭傳統概念中,預先假定了民族國家的非法性,伊斯蘭世界只能通過一個或幾個核心國家來統一,來領導﹔而當前不存在這樣的國家。在今天的世界現實中,許多伊斯蘭"國家"帶有先天性的功能障礙和殘廢,因而難能凝聚有廣泛基礎的國家意志,難能有效利用國家資源,形成國家的軟、硬實力。

現代國家意識的缺位,是當今伊斯蘭國家虛弱和內外衝突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把海灣戰爭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相比較,朝鮮戰爭持續了3 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計美軍死亡、失蹤54246人﹔越南戰爭持續了14年,用兵55萬,美軍死亡、失蹤58209 人﹔海灣戰爭用兵44萬,43天解決戰鬥,美軍陣亡146人。三場戰爭用兵規模相近,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徑庭﹔而第三場恰恰是美軍與對手的武器水平差距最小的一場,卻是美軍唯一打贏且代價最小的一場。而人們從中得出的最錯誤的結論,就是高技術優勢決定論。曾幾何時號稱為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真正輸掉戰爭的原因是國家意志和內外民心。

以宗教認同為最高認同的文化,是產生原教旨主義的直接社會條件。原教旨主義不是伊斯蘭獨有,在任何宗教信仰、任何國家(世俗國家或政教合一)中都可能存在﹔原教旨主義者的行為極易被看作是對國際社會的恐怖威脅,因為它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思想基礎。在今天許多阿拉伯國家裡,宗教力量的抵抗不具備民族國家的感召力,所以總是打著"聖戰"的旗號,往往是以"民兵"或民間組織的形式(不是以國家軍隊的行為)出現,因其力量弱小裝備簡陋而發動非對稱的、準確度低的、慘烈的襲擊,包括自殺性襲擊。自911後,伊斯蘭抵抗組織多被美國冠以恐怖主義﹔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反恐已搶佔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一旦把對方定義為恐怖組織,然後就可以不擇手段而誅之。這也是近年來伊斯蘭國家快速被孤立的主要原因。

在現代的文明衝突中,伊斯蘭世界既常常處於明顯的劣勢地位,然而更不幸的是,它一次次成為被美國認準的實現全球戰略的切入點。

moitw2006-7-30 05:30 AM
趨勢

照目前趨勢下去,仇視、對立的情緒隨時間的積累愈演愈烈,必導致美以與伊斯蘭國家間終有一戰。其原因很簡單:雙方都被秉持原教旨主義極端立場的人物所操縱,所掌控﹔相互間缺少基本的包容心。

有人寄希望於阿拉伯世界再現幾個像納賽爾那樣具有統合能力的領袖人物和像上世紀50-60年代的埃及那樣的核心國家上,也有人把阿拉伯國家復興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能像印、巴那樣擁有相互震懾、達到戰略平衡的實力上。歷史和現實已證明瞭這一切都是有用的﹔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些既不是問題的根本,也非實際有效可行。

從根本上說,中東的和平與發展,最需要的是精神的重建和文化的復興,需要阿拉伯國家以與時俱進的開放心態,來不斷發展與更新其文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精誠團結的國民精神。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強其文化中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機制,淡化政治生活中的宗教色彩,擴大其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多交朋友,使伊斯蘭文化能適應不斷變化著的世俗世界。

當然,精神重建談何容易,即使開始,也需假以時日。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任何朝這一方向發展的端倪。

moitw2006-7-30 07:43 AM
談到國內的政治已經夠多了,可不可以不要轉

為什麼愛國和好戰?正是我們要去瞭解的,
所以就針對這責帖子的主題來探討,不要再轉去國內的政治行嗎?
先謝謝Pi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6-7-30 at 08:44 AM [/i]]

divel2006-7-30 09:06 AM
媽的幹 為什麼就要有這麼多仇恨... 互相殘殺真的就是生物的天性嗎?

和平共處難道真的如此遙不可及?

divel2006-7-30 09:08 AM
拉著壯壯的水電工採果子去.....恩 很特別 哈哈哈

philalibre2006-7-30 10:16 AM
難道因為是網路言論,就可以這樣暢所欲「穢」言嗎?
現在要討論的是以黎戰爭,我認為無的放矢的人,不能真正體會「人道、尊重、博愛」的反戰精神。

政治話題在阿派這裡已經成為「地雷區」了,很可惜的。

moitw2006-7-30 10:27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i[/i] at 2006-7-30 10:03 AM:
離題但沒浪費版面喔 ! 我很環保的
motiw 管理員 大大 [/quote]

1.對不起,我不是管理員
2.沒人敢說妳Pi 的回覆浪費版面,就以發起這篇帖子的人而言,個人覺得是"污染" 。
我不會再回覆妳,懶得理,也隨便妳怎麼說。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6-7-30 at 11:29 AM [/i]]

bernard2006-7-30 11:08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hilalibre[/i] at 2006-7-30 11:16:
難道因為是網路言論,就可以這樣暢所欲「穢」言嗎?
現在要討論的是以黎戰爭,我認為無的放矢的人,不能真正體會「人道、尊重、博愛」的反戰精神。
政治話題在阿派這裡已經成為「地雷區」了,很可惜的。 [/quote]
誰寫了啥穢言?可不可以麻煩指點一下?
真正有人道的人,是可以很平常心看藍綠被批的言論的人...
順著綠色本土邏輯,睜眼看著一群住在台灣的外省血統族群的死老百姓被民進黨言論煎熬,
您可曾覺得這「不人道、不尊重、不博愛」呢?
約!心態可真是寬闊包容啊!
如果信手拈來的材料可以輔佐作者的表達,有啥是不能扯的?
依您此邏輯,那當代不敵惡嫡系用老祖觀點在做"GOUT"研究,豈不都算是扯遠了?
只是很抱歉,這些人已經真的扯粉遠在美利堅出售學術賺錢啦!
諸多人崇拜景仰的大頭魚前輩談環保扯政治,談財政扯宋楚瑜,你們或小的有請他在當下議題收緊言論扯引寬度嗎?
無論上篇Pi解釋前解釋後,小的都能很明確讀出她的焦點還是在談以黎,
是特定人士看了文中若干字眼刺螫難耐吧?
而這也是因為這些牽涉到部份人士心中若檢討必撞牆的本土情節吧?
如果她扯的是連戰藍黨的挖苦引喻,這些抗議還會有嗎?
誰中道?誰人道?可不是自己說了算!我想禁得起愈多檢驗者會愈接近,這是比較肯定的...

divel2006-7-30 11:55 AM
PI...

我那七十歲的老太太有沒有興趣
divel ???

你這句話我又不懂了 怎麼又出現十歲老太婆了?難道是水電工嗎 ??
恩~我對老人一向很有興趣,偶爾跟老人聊天會覺得很愉快

你那七十歲水電工婆婆是法國人嗎?

忽然發現我還真不適合到政治版鬼扯

政治還真是引不起我興趣 算了哈哈哈

Yun2006-7-30 12:07 PM
轉載自
06.07.30  中國時報
真主黨領袖奈斯瑞拉 阿拉伯世界新象徵
楊明暐/綜合報導
    對阿拉伯世界來說,在最近以、黎衝突中出盡鋒頭的真主黨領袖奈斯瑞拉,是一位挺身抗敵的民族英雄,足以媲美當年高舉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大旗的已故埃及總統納瑟。但在西方國家眼裡,奈斯瑞拉卻儼然成了新的賓拉登。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過去幾周,以色列為了除掉奈斯瑞拉,三度轟炸可能的藏身地點,但都讓他逃過死劫,而每次攻擊之後,他便馬上出現在電視上揶揄以色列。


    伊斯蘭新象徵 超越國界宗派
    如今從敘利亞到埃及,阿拉伯人都在歌頌奈斯瑞拉。開羅出現許多海報,寫著:「納瑟一九五六,奈斯瑞拉二○○六。」賓拉登的「基地」組織都還沒人有此殊榮呢。

    而在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駐紮的巴林,日前街頭示威的群眾高喊:「啊!親愛的奈斯瑞拉!攻擊特拉維夫吧!」

    奈斯瑞拉在阿拉伯世界獲得的支持,對於重建黎巴嫩,或是真主黨要消滅以色列的終極目標,幫助不大,但他卻成了伊斯蘭世界超越國界和宗派,對抗異教徒聖戰的新象徵。因此他迅速超越了賓拉登,成為西方反恐戰爭的新勁敵。

    壯大國中國 總統奉為教父

    奈斯瑞拉現年四十六歲,一九九二年他的精神導師─前真主黨領袖穆薩維遭以色列伏擊喪命,他便接替帶領真主黨。精明幹練,深具政治智慧的他,不希望真主黨一直當伊朗和敘利亞的馬前卒,於是推動改革壯大真主黨聲勢,使之成為黎巴嫩境內的「國中之國」。

    不同於其他阿拉伯領袖,奈斯瑞拉言出必行。因此敘利亞和伊朗才願意不斷供應武器,據說敘利亞總統巴夏更尊奉奈斯瑞拉為教父。而奈斯瑞拉也把真主黨民兵訓練成全世界最具殺傷力的游擊隊。在他的領導下,游擊隊指揮官嚴格依照表現升遷,戰士們則成為戰鬥專家。

    這樣的抗敵成果不僅震撼了阿拉伯世界,就連黎巴嫩境內不同宗派甚至不同宗教的成員也大表佩服。新的民調顯示,黎巴嫩八○%的基督教徒,八○%的德魯茲派穆斯林以及八九%的遜尼派穆斯林,現在都支持屬於什葉派的真主黨。

    儘管奈斯瑞拉領導的真主黨採行議會路線,並進入黎巴嫩政壇,但在華府等西方國家眼中,仍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組織,他們也從未放棄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對付以色列。

    可能帶動泛阿拉伯團結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擔憂奈斯瑞拉會帶動另一波泛阿拉伯團結運動,而這可能是一九七三年以、阿「贖罪日戰爭」以來最強大的一場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以、黎衝突爆發之初,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一度附和華府,譴責奈斯瑞拉挑起衝突,而今他們都在撇清與美國的關係,阿拉伯國家的民眾則群起聲援奈斯瑞拉。有朝一日以色列真把他除掉,其支持者會宣告他的崛起已充分反映他名字所代表的意義,「奈斯瑞拉」的意思是:「真主大獲全勝」。

divel2006-7-30 12:09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moitw[/i] at 2006-7-30 08:43 AM:
為什麼愛國和好戰?正是我們要去瞭解的,
所以就針對這責帖子的主題來探討,不要再轉去國內的政治行嗎?
先謝謝Pi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6-7-30 at 08:44 AM [/i]] [/quote]

恩 愛國跟好戰或許是有點關係的

現在列強之間已經沒辦法再打什麼戰爭了

所以愛國情誼大部分都轉移到足球場上去了

看看每年世界杯,基本上參予各國的電視轉播收視率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很少有什麼慶典可以向世界盃一樣盛大,讓各國的國旗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飄揚,我在看世界盃的時候真是羨慕他們,真希望哪天也可以跟一群人帶著中華民國國旗去看球.

以色列民族流亡了千年後回到巴勒斯坦,我想跟聖經有很大的關係
阿拉伯人的伊斯蘭其實是和平的意思,但顯然後代子孫在外國人眼中
卻是充滿了暴戾之氣.

有時候我覺得愛國情操很愚蠢也很幸福,說實在的我們生活在這麼安逸的社會有時候甚至不知道還有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了.

divel2006-7-30 03:11 PM
很懶的解釋啊要打很多字

聖經 跟以色列民族的關係妳查google就很多了

伊斯蘭這三個字阿拉伯原文本身就是和平的意思

關於阿拉伯解放組織跟恐怖份子所做所為跟年代也就麻煩你查個書 跟我們說一下確切年代

其實大部分阿拉伯人都是頗友善,虔誠的,就是被那些恐怖份子沾染了汙名,

基本上感覺妳喜歡發問很不錯啊,不過一些簡單又要寫很多字的建議你上網查查吧

我人懶不想寫太多字,不過如果你要問我足球我很樂於回答.

Yun2006-7-30 10:45 PM
今晚法國新聞關於此報導的影像
一具具孩童的屍體從已炸毀的建築物中抬出
真的真的  令人覺得很不忍

以下為相關報導
取自中時電子報

以炸死黎南56平民 逾半是孩童
閻紀宇/綜合卅日外電報導

    美國國務卿萊斯女士目前正在中東地區進行穿梭外交,試圖化解黎巴嫩危機。但以色列軍方今天凌晨以飛彈攻擊黎南城鎮卡納,造成至少五十六名平民死亡,其中有卅四名是稚齡兒童,這樁慘案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萊斯原訂今天走訪黎國首都貝魯特的行程也被迫取消。

    萊斯昨晚抵達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並與歐默特總理會談,討論華府提出的一項層面廣泛的停火方案。但以方高層官員透露,歐默特表示以軍還需十到十四天時間,才能結束打擊黎南真主黨的戰事。
    黎停火 要求聯國調查

    黎國政府原本已在上周取得真主黨的同意,準備協商以多國部隊進駐為主軸的停火方案。但是卡納慘案發生之後,黎國總理席尼奧拉嚴正表示,黎國現在只能接受無條件的立即停火,並要求聯合國對慘案展開調查。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今天將就此召開緊急會議。

    以色列與美國一直堅決反對立即停火。但華府與以色列官員透露,萊斯後天返國時將前往紐約聯合國總部,最快八月二日就會在安理會提出一項決議案,授權組成一支多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平息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戰事。

    依照美方的規畫,這支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的多國部隊,將分別部署於黎國南疆與北疆,控扼黎國與以色列及敘利亞的邊界,與黎國政府軍合作,將真主黨游擊隊解除武裝,阻斷其軍火運補路線,並協助黎國政府治理黎南。

    此外,針對黎南邊界被以色列佔領近四十年的「希巴農場」,聯合國已判定其為敘利亞領土,但真主黨力主黎國擁有主權,應當歸還,並視為以色列長期侵佔黎國領土的象徵。華府的停火方案則建議希巴農場先交由聯合國監管,再由各方會商,決定其歸屬。

    除了美國之外,黎巴嫩前殖民宗主國法國昨天搶先提出一份決議草案,送交安理會另外十四個常任與非常任理事國的代表。這項草案要求以色列與真主黨立即停火,並由現駐黎南的「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監督。一支新成立的多國部隊將在戰事平息後,進駐黎南北起利塔尼河、南至以黎邊界,寬約廿公里的「緩衝區」,執行安理會第一五五九號決議。

    以道歉 但歸罪真主黨

    不過今天發生的卡納慘案,將使國際社會的計謀和努力更加困難。黎國官員表示,當地時間今天凌晨一點,以軍飛彈襲擊卡納,炸毀一幢有多個家庭在其中避難的建築,造成極為慘重的平民傷亡,死者絕大部分是婦女與兒童。

    以色列政府雖然道歉,但也指控真主黨利用平民作為人肉盾牌,並強調真主黨從卡納附近發射火箭,因此以軍才會反擊;而且以軍數天之前就空投散發小冊,要求當地民眾儘快遠離戰區。

    在地面攻勢方面,以軍昨天撤離日前爆發激戰而折損八名士兵的黎南城鎮賓特吉貝爾,但是在北部城鎮梅圖拉集結部隊與戰車,可能即將進攻邊界對面的希亞姆。以軍高層表示目前不會全面入侵黎南,而是以一連串小規模攻勢打擊真主黨游擊隊。

Yun2006-7-30 10:57 PM
2006.07.31  中國時報
黎南衝突的全球影響
郭崇倫/特稿

    以色列與真主黨的衝突,看起來是不容易善了,而戰爭及其影響可分幾個層次:

    首先,這次危機導自於糾纏多年的傳統歷史仇恨,哈瑪斯與真主黨、甚至現在的伊朗,始終不能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當權力失衡,舊仇就會燃起新恨,這個部分的舊中東,是萊斯談新中東時,怎樣也擺脫不掉的。
    其次,真主黨看似符合美國定義下的恐怖團體,但反諷的是,無論是哈瑪斯或真主黨,都有草根民意基礎,「國中之國」是個適當的描繪,它們經歷選舉考驗,具有些民主正當性,哈瑪斯還成為執政黨。

    這次危機之後,不管美國與以色列喜不喜歡,真主黨支持度高漲,最後即使停火成立、真主黨解除武裝,以後美以兩國都必須接受他們是黎巴嫩政治系統的一部分,甚至有一天成為執政黨與他們打交道。

    第三,放在更大的架構下,這對世界的意義是什麼?比起冷戰年代,現在的世界雖然免除了集體毀滅的浩劫,但是卻逃脫不了失控的宗教、種族與地區性的動亂。

    在過去,兩極體系井然,美蘇霸權能夠約束每一層級的國家團體,但現在的真主黨,似乎不受約束,越來越像要把這場戰爭提升為宗教聖戰,戰爭時間一拉長,各國街頭就出現穆斯林抗議人群,台灣也許不感覺到,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回教人口,內部穩定在動搖中。

    而真正可怕的,是美國的因應對策;布希政府主導意識型態是新保守主義,而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自認與過去的保守主義不同,他們要棄絕舊中東,要從宗教、領土之爭超脫,他們有一個夢,這個夢是民主。

    他們在夢中相信:民主政府會對人民的要求回應,對外政策理性和平,以色列與其鄰居的衝突不能再起,因為民主國家之間不可能有戰爭;過去為了石油而姑息這些中東獨裁國家,也將一去不復返,未來美國的油源可以確保,因為民主國家必須要與國際合作,尊重市場規律。這套民主機制如果不能由各國內部茁長,就必須從外部強加,入侵伊拉克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且慢,伊拉克的情況越來越糟,是民主沒有效嗎?

    新保守主義者對此是絕對不會承認的,他們怪罪「內部的壞分子」,像伊拉克的基地組織分部,以及黎南的真主黨;以及「外部的壞政府」,如伊朗、敘利亞。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就說,真主黨是黎巴嫩的「癌細胞」,必須割除才能確保黎巴嫩和中東的安寧,布希每次談到黎南危機,總是不忘帶上伊朗是真主黨後台。

    部份作家更強調,以色列須重新佔領黎巴嫩,更要不惜轟炸、入侵伊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傅利曼是自由派,但卻提出,這場戰爭不只屬於以色列,而是「世界秩序」聯盟對抗「混亂勢力」聯盟,就該像歐洲在科索沃這樣,組織國際部隊,有效介入。

    目前白宮官員私下表示,打垮真主黨目的就是挫伊朗的銳氣,是美國與伊朗的代理人戰爭,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支持立即停火,同時繼續運送武器給以色列,但是戰火會不會延燒,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火種,美國似乎不擔心,這才是讓其他國家不寒而慄的。

bernard2006-7-30 11:00 PM
以炸死黎南60平民 包括37孩童

【編譯陳宜君/綜合三十日外電報導】

以色列卅日空襲黎巴嫩南部的迦拿村,至少造成六十名村民喪生,其中卅七人是孩童。這是以軍十九天前和黎南真主黨游擊隊爆發衝突以來,造成罹難人數最多的攻擊行動。

這宗慘劇使前一天重返中東斡旋的美國國務卿賴斯無功而返。真主黨矢言要替罹難者報仇,黎巴嫩將賴斯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迫使賴斯取消卅日訪問黎國首都貝魯特的計畫。

黎巴嫩總理薩尼奧拉表示,在國際就此事展開調查以及無條件立即停火的協議達成前,他無法參加任何和化解危機的會談。

在空襲迦拿村前,以色列總理歐梅特向賴斯表示,以軍尚須十至十四天才能完成對真主黨的攻擊目標。歐梅特對空襲造成平民死亡「深表遺憾」,但堅稱是真主黨先從該區域發射數百枚火箭,以軍才發動空襲,且事前曾警告所有村民離開。

國際社會同聲譴責以軍殺害平民。聯合國安理會應秘書長安南要求,卅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法國提出的立即停火草案。

迦拿村距離以色列邊境約十一公里。民防人員表示,以軍發動空襲時,六十三名村民倉皇逃入一幢三層樓高的建築物避難,不料炸彈擊中這幢樓房,許多人被倒塌的建築壓死。

以色列為報復黎巴嫩真主黨綁架兩名以軍,從本月十二日起對黎巴嫩發動攻擊,至今已造成超過五百名黎巴嫩平民喪生,八十萬人無家可歸。以色列方面有卅三名以軍陣亡,十八名平民死於真主黨的火箭攻擊。

【2006/07/31 聯合報】
********************************************************
美國打這場代理戰爭的人道代價,竟是由黎國的孤幼支付...
我想他們已經忘記911的教訓,正間接蓄績下一波阿拉伯世界恐怖攻擊的能量...
美帝何苦加速自我毀滅呢?
布希執政下的美國民眾就活該倒楣嗎?
不過,不吭聲的美國人和不吭聲的台灣人,
我想都是一樣:死了活該...

Yun2006-7-30 11:02 PM
真主黨真的是恐怖份子嗎?

2006.07.31  中國時報
兼具政軍實力、社會救助功能 儼然小政府 真主黨 黎巴嫩「國中之國」
陳文和

    根據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對真主黨二號人物、副秘書長卡薩姆的獨家專訪,真主黨已經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六年之久,「否則我們幾小時就被擊垮了」。

    以色列一九八二年入侵黎巴嫩,促使深受伊朗伊斯蘭革命啟發的真主黨應運而生。真主黨成立的主要宗旨即在終結以軍對黎國的佔領,而即使以軍已於二○○○年撤出黎境,真主黨仍認為以色列終將重新佔領黎巴嫩。
    美國偵蒐的情資顯示,真主黨除自伊朗汲取什葉派革命思想養分,也取得來自伊國的金融、組織訓練、武器、外交與政治資助,並獲敘利亞的外交、政治與後勤補給奧援。

    真主黨的武裝成員據估計有數百至數千人。這些游擊戰士通常在強化碉堡與洞穴間活動,彼此之間透過編碼加密的「叢發傳輸」設備相互聯繫,以克服以色列的干擾與截聽,確保指令能有效傳達。該黨並布建有情報偵蒐網絡。除擁有可與稱霸中東的以軍周旋的軍事組織,真主黨同時也是黎國最大宗教勢力「什葉派」的主要代表政黨,其參與的政團在黎國一百廿八席的單院制國會掌握廿三個議席,且有黨員入閣擔任能源暨水資源部長等職。

    聯合國的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今年五月間指出,真主黨除了拓展政、軍實力之外,同時也藉由推動廣泛的社會發展計畫,深耕並厚植在黎國各界的影響力。真主黨旗下營運的事業涵蓋醫院、媒體(衛星電視台、廣播電台與月刊)、教育機構、農業技術輔訓中心等。

    該黨的醫療院所收費較一般私立醫院低廉,且黨員均得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黨所推行各種廣結善緣的社會濟助方案,扶持窮困的家庭、提供醫療照護與教育奧援,每年社福支出據估計多達數億美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稱,「真主黨囊括了一個政府應有的一切作為」,從垃圾、醫療到重建學校不一而足。

    以色列這個月對黎巴嫩的大舉攻擊,切斷了黎國首都貝魯特的自來水供應,真主黨隨即動員起來,極有效率地供給全市各地居民所需的飲用水。這些作為奠立了真主黨深厚的社會支持基礎。

    雖然美國與以色列視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但多數阿拉伯與伊斯蘭國家均高度肯定真主黨抵抗以色列的戰爭機器具有其正當性。

[[i] Last edited by Yun on 2006-7-31 at 12:09 AM [/i]]

divel2006-7-30 11:30 PM
看了今晚的新聞感覺真難受啊...


查看完整版本: 以黎究竟為何而戰?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2.5 Deluxe  © 2001-2005 Comsenz Technology Ltd
Processed in 0.024711 second(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