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台灣同學會-解悶來法國 » 藝文展覽廳 » 尋找"松露"

頁: [1]

Frann2013-4-14 09:27 AM
尋找"松露"

摘錄"法廣"的文章: 【新結構文化, 新結構政治】
[url]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30414-%E6%96%B0%E7%BB%93%E6%9E%84%E6%96%87%E5%8C%96%EF%BC%8C%E6%96%B0%E7%BB%93%E6%9E%84%E6%94%BF%E6%B2%BB-0[/url]

Sir Ali 告訴劉代光台南的十鼓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天才,怎麼怎麼無與倫比,他要為十鼓聯系在法國出唱片,向法國市場推介十鼓,天花亂墜的樣子。台灣向國際推介本土音樂,過去有一套辦法,主要是請西方國家教授從人類學,民俗學和音樂學的角度去考察,很嚴肅,很學術,但就是沒有氣場,沒有市場,沒有錢,也沒有社會影響。Sir Ali 天馬行空的亢奮和體制內的教授們無人問津的陽春白雪看起來格格不入,就像劉代光的西裝和文化人的招搖相距十萬八千裡一樣,然而他們倆卻說到一塊兒去了。劉代光開始邀請 Sir Ali 參加駐法國代表處的很多活動,導演戴立忍來巴黎,駐法國台北代表呂慶龍設宴招待,Sir Ali 成了座上客。那天晚上,Sir Ali 喧賓奪主,別人覺得煩,劉代光不在乎,這個阿斗他要扶,他要通過Sir Ali,做一些大教授們做不到的事,嘗試一些開拓台灣音樂在海外市場的新辦法。

終於有人欣賞他了,Sir Ali 很積極,他要表現。從十鼓,到原住民音樂,到羅堂軒,他和劉代光商量著立了一系列在法國推動台灣音樂唱片發行和表演的項目,由他來選曲,選人,編輯,評介,先出唱片,再開音樂會。很快,問題來了。Sir Ali 作為中間人,在法國 Buda 唱片公司和台灣的風潮音樂間聯系,也碰上風潮音樂不買帳的時候,一鼻子灰。這時候,劉代光以外交官的身份出現了,他跟風潮音樂溝通,大道理,小道理,人情,面子,外交,經濟,所有領域的好話都用上了,比Sir Ali還Sir Ali。終於十鼓的唱片在法國發行了。

Sir Ali 成功了。十鼓這張唱片就相當於一張有聲名片,它與亞維儂這個戲劇音樂商展平台相得益彰,讓十鼓在法國插上了翅膀,飛了起來。在呂慶龍領導的團隊裡,各領域的同事聯合起來支持劉代光的文化項目。負責國會聯絡的外交官左雅玲把十鼓送進法國參議院演出,巴黎台灣文化中心主任陳志誠教授借鑒造型藝術裡美術館聯盟的操作辦法,穿針引線,與法國 Rethel 市的文化中心主任 Jean-Philippe Mazzia 聯系,今年又促成十鼓到法國新東向藝術聯盟網絡內的7個劇院演出。到後來法國編舞家 Karine Saporta 也要借十鼓的光, 今年一月她與十鼓在巴黎近郊 Suresnes 舞蹈節上的合作,借Arte電視台的轉播車,走進了法國和德國的千家萬戶。

換句話說,劉代光通過 Sir Ali 從音樂的角度,像尋找松露一樣,去發掘在國際市場有潛力的台灣音樂團隊,然後通過與陳志誠和左雅玲的合作,把台灣音樂放進唱片發行,商展平台,國會亮相,劇院聯盟和大眾傳媒的一個完整的系統裡。Sir Ali  如魚得水,越做越好,劉代光,陳志誠和左雅玲他們在操作的同時,從政策的層面研究適合法國和歐洲文化環境的游戲規則。當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在討論建立兩岸文化南方聯盟的時候,巴黎這邊已經把十鼓送進了法國現成的地區文化聯盟轉起來了。



以下是個人淺見:

對於"法廣"這類文章很佩服, 材料十足, 儘管底下夾雜相當多的議題, 卻不會因為觸及爭議而顯單薄或浮誇。在某種程度上, 我會覺得"這位法國作者"(假設)比起多數台灣留學生更了解"台灣"--品牌的運作, 他/她持續且深入地追蹤或挖掘相關材料, 引人入勝地書寫, 並保留對話空間等等。

有關國際政治或社會學觀點的synthese就請各自評估, 個人認為, 論證的啟發性應該和行文的意圖或架構分開, 這樣或許可以學到比較多。當然, 報導中有關外交與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的參與運作等等, 我們沒有第一手訊息, 只能存而不論。尤其, 該文章多少透露對於此番推廣的贊同, 免不了合理美化。總是瑕不掩瑜。

[[i] Last edited by Frann on 2013-4-14 at 10:32 AM [/i]]


查看完整版本: 尋找"松露"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2.5 Deluxe  © 2001-2005 Comsenz Technology Ltd
Processed in 0.010237 second(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