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台灣同學會-解悶來法國 » 解悶娛樂中心 » 好文共賞 » 台灣的愛與寂寞 一位瑞士人類學家的台灣印象

頁: [1]

moitw2007-2-10 08:28 PM
台灣的愛與寂寞 一位瑞士人類學家的台灣印象

朋友轉記的文章,一篇很棒的文章
在裡面我看到了離開台灣之後,才慢慢審視這個自己居住三十幾年的國家的面貌
在這位瑞士人類學家的筆下,這些印象被清晰的刻畫出來。
很喜歡他的標題"台灣的愛與寂"
與大家分享。
因為本文頗長  所以分多次貼出。

-----------------------------------------------------------------------------------------

台灣的愛與寂寞
一位瑞士人類學家的台灣印象
作者.顏敏如    2007-01-23

和去年(2006)一樣,是在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下接到他的電話—David Signer,蘇黎世Weltwoche週報國際版的編輯。不同的是,這次不再需要我提供採訪名單及有關台灣的訊息,而是傳來一份中文譯稿,希望我能代發。

Signer去春在台北採訪後,寫了篇報導刊登在瑞士德語區,有67年歷史,政治立場傾右的高品質讀物「世界週刊」上。約一個月後,該文即被譯為荷蘭文。我曾寫了篇文字對這份報導做重點介紹。半年後的現在,終於有了中譯文的出現,而中譯的原委,請看下面譯者自己的說明。

David Signer給我德文原稿的篇名是「Taiwan」,發表時,「Leben im roten Bereich(生活於警戒之境)」是週刊主編所下的標題,到了荷蘭則成了「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台灣的愛與寂寞)」。有趣的是,瑞、荷兩地不同的標題,顯示這兩份媒體對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閱讀角度,卻對於報導內容有了提綱挈領、畫龍點睛之效。

我以德語原稿對照,訂正中譯文時,發現有些部份並未譯出。後來才知道,譯者所參照的,未發表的英譯並不完全。我除了把中譯文的句子、標點做了更動之外,經過和Signer商量,還將未譯出的部份一併補足。現在讀者看到的將是完整的報導。

Signer 赴台之前,看了台灣導演的電影、讀了台灣作者的翻譯小說、蒐集有關資料、向我提出問題。這種種事前的周詳準備工作,就是要把自己「沈浸」其中,就是要儘量提供瑞士讀者,台北較真實的一面。我們不但可以從他的報導讀出一位敬業新聞工作者的用心,更應自問,台灣的媒體何時能資助優良寫手對其他國家做深入報導?而他所提出的,台灣如何使自己無可取代,則是值得朝野深思的議題。

寫在翻譯之前

這篇原文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的作者David Signer是曾在台灣待過兩個星期的一位瑞士人,在歐洲所發表為荷文、德文的文章。筆者知道此文章是一位歐洲友人口述給我聽的。當時我聽到此文章時,對歐洲人以自己文化來看台灣的觀感時震懾住了。但思之再三卻又時感驚訝又時感慼慼。我請友人為我翻譯為英文,我們也去函詢問TROUW該報轉譯中文發表在網上的可能性等等,接著去函給原作者,原作者應允中文翻譯公開發表後,筆者開始著手,但因為私人因素所以延遲了工作。

作者David Signer ,1964年生,是一位歐洲的人類學家,專研人類學與社會學。走訪過中東、非洲各國,對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其以歐洲人的文化背景與觀點來看台灣,讀者可以得見作者著實下了番工夫去瞭解台灣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與教育現況,尤其是其以不偏不倚的人文立場客觀地看台灣的現象。在翻譯過程中,筆者與原作者通過 mail。他告訴筆者無意為文使任何人不悅,但是以一個外國文化來看台灣,在某些特定事情上確實讓他吃驚。筆者不是專業翻譯者,且轉譯了兩次不同語言,字字計較地去深入瞭解作者的寫作感情與文化背景是我努力的。

在您讀過這篇文章後,是否也正思索著作者所述的某些觀點,正巧也碰觸到深愛台灣的你我的寂寞與愛呢?

T.Y. (Jade) Lee於 Jan. 5, 2007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7-2-10 at 09:34 PM [/i]]

moitw2007-2-10 08:29 PM
本文

台灣的愛與寂寞
文◎David Signer

台灣有什麼樣的脈動?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像台灣一樣,工作時數每年高達2,282 小時,30%的人每週工作超過62小時。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只低於孟加拉。雖然台灣面積小於瑞士,卻是20個最成功的工業國家之一。台灣是筆記型電腦製造的領導先驅,有世界第三大外匯存款,也是手機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人擁有1,14支手機)。然而,只有三個國家的性生活是少於台灣,且根據「Elle」雜誌研究指出,台灣女性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台灣同時也是最多戴近視眼鏡的國家。

這些現象之間彼此有何關聯呢?

20 年前台灣從獨裁轉型為民主,現代化與自由化同時快速進行。也因此,嚴謹的儒家工作倫理與同志酒吧、刺青商店同時存在。多彩的道家廟宇,就在電子產業的玻璃維幕高樓及24小時營業的超市旁邊。自從毛澤東的對手蔣介石1948年退守到台灣,中國就一直把台灣視為叛逆的一省。如果自由化繼續進行,二十年後的中國可能就像現在的台灣。而連同附近城鄉合計約有800萬人口的台北,就是北京現代化後的願景。

家庭是台灣社會變遷中特別引起注意的生活範疇。在許多家庭中,夫妻兩人不只是長時間工作,甚至在不同城市工作,且保有各自的住處,只在週末見面。由祖父母帶大的小孩,其價值觀也因此來自幾乎是與現實脫節的世界。

對台灣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比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來得重要,因此孩子們常常在晚間也必須承受許多額外的課程。

我在台北時拜訪了一位外科醫生,他六歲的女兒已經在學校學英文,但是在晚間,她除了必須再學英文之外,還有畫畫、舞蹈和鋼琴。她很驕傲地不用樂譜就彈得出古典曲子。八月,他們全家會到美國去,讓女兒參加兩週的暑期營隊,以增進英文能力。我問這個父親,難道他不怕給孩子太多壓力?不是常聽說,日本孩子因考試失敗感到羞恥而自殺嗎?

「是的,有時所有努力會化為烏有。」醫生說,「比如有些鋼琴神童, 十四歲就能將琴彈得很完美,但到了25歲時,他們彈琴的技巧則無異於從十歲才學起的水平。」

這父親也提到在他的周遭環境中,父母與父母之間無法避免的競爭,他甚至用了「全副武裝」這樣的字眼。一胎化在中國是政策,在台灣則成了可以自由選擇的目標,和大家庭比起來,當然就會把更多時間和金錢花在提昇唯一的孩子身上。

強調教育與成就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的特質,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台灣不僅也是如此,更由於歷史背景因素,台灣人希望展現給世界的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從1895 年到1945年台灣被日本佔據,接著被中國接收。二次大戰後毛澤東戰勝國民黨的蔣介石,蔣介石帶著150萬人民眾(大多數是有高教育水準的上層階級)、 50萬軍人和國家寶藏來到台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自視為中國的唯一代表。至今台灣的正式官方名稱為「Republic of China」。

美國高度武裝台灣以對抗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蔣介石直到1975年過世為止,不曾改變他收復中國的目標。

台灣有2,400 萬人口,大陸13億,這個海島有世界超強的經濟,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孤立的,台灣甚至沒有聯合國觀察者的身份,只被27個國家所承認,像是帛琉、吉里巴斯共和國和史瓦濟蘭等。這是因為大陸拒絕和承認台灣的國家有外交關係,特別是今天,誰承認了台灣就無異與大陸為敵。

在台灣可以感受到中國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存在。中國就像一個大哥,台灣想要和他保持距離,可是這位大哥卻又權威性地不肯離開。台灣尊重人權、沒人苦於饑餓、有言論與媒體自由;台灣進步、民主、自由、國際化、後工業化、後現代化;總之,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在台灣可以察覺到一種清醒、一種警覺,這情形讓人想起以色列。這箇中東國家除了強調它的合法性之外,也要表現得比敵對的鄰邦更好。可是台灣人民則更像是一架使勁飛翔的噴射客機,只要把速度減慢到某個程度,就會墜落。

Sheena Chang是中國時報的編輯,女兒四歲時已經上英文的課外補習。她希望女兒能讀國立大學。國立比私立大學更好而且更便宜。這導致一個弔詭的現象:特別是受高等教育且較有錢的父母,他們能提供孩子額外的課程學習,讓孩子能進入收費少的「好」大學;而低社會階層的孩子則只好去「壞」的大學。久而久之,自然會加深貧富懸殊與城鄉差距。

Sheena Chang還展示了另一個台灣紀錄:根據她的統計,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她把自己和與她同樣的人稱為「pm people」。「我從下午兩點開始工作,在晚上十點回家。」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她這種不帶情感的客觀陳述,讓我小心地問,這樣不會損害孩子的健康嗎? 「也許是。」她說,「但這讓孩子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也能學會處理將來的壓力。最大的問題是,祖母寵壞孩子,她們只餵給食物但不教任何事。」

作家Yen Minju告訴我,她在讀書時,因為家裡還沒有洗衣機,所以必須在洗衣板上搓衣服。為了利用時間,她把寫上英文生字的紙片貼在一旁,可以一邊洗,一邊背。

某晚我和一位精神科醫生一起泡溫泉(就在卡拉ok旁邊。卡拉ok是台灣人喜歡的娛樂活動之一)。晚上十點時,他說他必須回家去幫女兒複習功課。「在這個時間?」我很驚訝。「當然,明早九點她有化學考試,我得幫她再複習一次。」

一個長時間住在台灣和中國的瑞士女人告訴我:

「對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錢和吃,愛與性不重要。如果有人說我愛你,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他給你一塊盤子裡的肉,你就知道,你對他來說很重要。」

台灣人的情慾是不容易瞭解的,人們不善於表現情感。除了台北市中心之外,很難看得到成雙成對的人手牽手或是交換溫柔情感。但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檳榔西施穿著比基尼泳裝坐在玻璃櫥窗裡。由於有個綠色心形霓虹燈,所以遠遠就可以認得出來。你停下車,她走出來,彎下身軀面對你打開了的車窗,你可以從她深裁的前襟看到裡面。她踩著高跟鞋,扭動臀部,走回去拿你訂的東西,然後帶著誘惑的微笑遞給你檳榔。嚼檳榔後出汗與暈眩的快感則是完全的快樂。

這些檳榔西施以雙倍的價錢賣出檳榔,計程車和卡車司機則視為當然。檳榔西施通常散佈在看不到溫柔的鄉間,自由台北的市長則試著阻止她們在市中心營業。

還有,賣傳統中藥的人把情慾當成促銷的工具,同時提供神奇的中藥及「輕裝」的女孩。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性感女孩」也在婚禮甚至葬禮上出現!那通常是由汽車和卡車組成的車陣,其中一部車上是亡者的棺木,另一部是哭號的女人,在第三部車上,則可以看到跳豔舞的性感女郎。包括孩子們在內的觀眾群,顯然不認為,一場「桌上熱舞」的氣氛與對死者的哀傷有任何衝突。「家屬付許多錢給這樣的表演,才能讓許多人來參加葬禮並懷念亡者。」這是當地人所告訴我的。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7-2-10 at 09:34 PM [/i]]

moitw2007-2-10 08:30 PM
因著窄小的空間,情侶或甚至是夫妻要有個獨處的地方,並不容易。直到上學年齡,孩子都還和父母親睡在一起。長久以來,MTV 是個深受喜愛的,可以私密約會的地方。在包廂中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要看的電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檢查制度,包廂不再可以關門,檢查人員隨時可以進入,所以情侶改到公園或KTV。KTV是有許多房間的建築,情侶或是親朋好友可在裡面唱卡拉OK,也可以點飲食,但是服務人員依然可以隨時進來。不過每個包廂中又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很大,且可以上鎖的洗手間。人們對Motel的需求已有好一段時間,可以相當便宜地在那裡築起愛之巢,三小時約三十歐元。缺點是離市中心較遠,需要自己有車。

相較之下,要找個好的餐廳就容易得多了。在飲食方面,台北有著地理上的優勢。日本、中國、韓國、泰國、美國、歐洲及台灣原住民的菜餚錯綜交織。台北有無數個餐館,甚至於焚化爐煙囪頂端都還有旋轉餐廳,叫做『摘星樓』。

對台灣人而言,食物與性之間顯然有某種緊密的關係。每上兩道菜就可以聽到,「這是特別對男人重要的食物」。這些地方上的珍饈,包括牛眼、幼蜂、燕窩、炸蟋蟀、鹿鞭、魚翅、海參、香菇、胎盤、未孵化的生雞蛋、人蔘、熊掌、鴨舌、海馬、尤其是蛇。週末在華西街夜市可以大開眼界:一條掛在繩子上面活生生的蛇,被人完整地將皮剝下來,滴在杯中的蛇血則提供觀眾品嚐。然後殺蛇人也取出蛇膽,把膽汁擠入杯中,黏黏軟軟的膠狀物據說很健康,能提高性慾;宰蛇的人還用筷子在他兩腿間清楚地示範。在他後面是些老饕就著露營的小桌子,正在喝蛇湯、龜湯。

不過女人並不因此而快樂。

Chang Mei-Ling,三十多歲,單身,讀羅馬語言學系並在法商公司工作。她說,高教育、好職業、高所得等等在男人身上加分的條件,在她卻成了減分;此外她也長得相當高。但是台灣男人要教育程度比太太高,收入比太太高,而且也要比太太高過一個頭。她自己或許也同樣這麼希望。而能夠符合這些條件的少數人往往有許多工作,所以沒時間去找另一半。

Chang Mei-Ling曾有過一次婚姻,她要小孩,但他不想要。他說要先賺到一百萬美金。他們很難得見到面,當她發現,他和女同事有曖昧的關係時,她便離婚了。

「這裡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事業。」她說,「大部份的台灣男人都如此,一些人為了女人試圖改變他們自己,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便放棄了,因為他們覺得,女人從他們身上帶走了一些東西。」

當她還在孩提時,她的父母總是力圖打拚事業,家裡通常是長女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伶俐和獨立。」她說,「因為我們是在沒有父母照應下長大的。」

下週Chang Mei-Ling會參加一個「驅動旅行」。她的公司請最好的十二個員工去夏威夷。她還和家人住在一起,外出的活動就只是和客戶吃飯或去卡拉OK。她不像大部份坐辦公室的女人去逛街或買高價的名牌衣服,而是把薪水花在小豬毛絨玩具的收集及旅行上。去年她和母親到一個太平洋上的小島去渡假,住在五星飯店裡。

有一次她說:「你以為我們的社會是如此多彩多姿與自由?其實它只是看似如此,因為我們沒有根。我們的父母移民來台灣,卻沒有家的感覺,今天他們不再試圖去瞭解來由。我們都是孤兒,我們的孩子也會一樣。」她也說:「許多人工作到晚上十點,他們必須如此,是因為內心空虛,他們夢想在五十歲時存夠錢以便退休,然後死於無聊。」

台灣社會的差距與不同時代面貌並存的情形令人感到困惑。一種超現代,而讓歐洲顯得老態龍鍾的情形是,台北一半面積都已是無線區域網路的範圍,甚至在捷運裡也能收發電子郵件。台北市長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個無線網路城市。許多人的手機有GPS系統,即使迷路了也可以從手機中找到方位。過馬路時,綠燈裡一開始有個小小的人閒適地走著,在他上面是倒數計時器,然後那小小人越走越快,直到最後像發瘋似地狂奔。

在許多計程車裡,你還可以在前座椅的頭靠上看電視,所以才不會浪費時間,就是講求效率。一個台灣人告訴我,她曾在德國參加婚禮。

「妳覺得怎麼樣呢?」「真可怕。好像永遠不會完!」對她來說,甚至連婚禮都要講求快速。

有些餐廳中的桌子有電視螢幕,可以邊吃邊看百種節目。許多飯店房間裡的臥房和浴室用玻璃分隔。是要讓人從床上就可以看到美女入浴?不,正相反,你甚至可以從浴室或廁所裡看電視!

moitw2007-2-10 08:32 PM
在一個下雨的午後,我去拜訪了Peng Wu Chih,他是台灣著名的太極和中國功夫教練之一。Andy Hug也曾經是他的學生。

他原本是醫生,後來改學中醫,最後專注於亞洲各種武術。他是功夫大師Liu Yun-Qiao(蔣介石的首席護衛)的最後一個學生,在Liu Yun-Qiao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照顧他,而Liu Yun-Qiao在最虛弱時也只能用筷子教他。

快速太極是Peng Wu Chih的一個專長,他強調,原始太極並不像現在的龜速慢移,而是快速的。在餐廳中主菜和點心之間的空檔,他在桌子旁邊示範給我看。整套拳只花了幾秒鐘就完成。Dr.Peng喜歡速度,也因此而成名。在我們上車之前,他說:

「扣緊安全帶,我開車像007。」這當然是有那麼點誇張。他談到「氣」- 生命的力量,說:「冥想不是從世界撤回,而是留在那裡。對手需要兩秒,你必須在半秒內便完成。再忙,也不可失去中心點。」有次他握住我的手腕,不緊實,但我感到那無窮的力量,就像是踩下法拉利的油門:只要願意,他可以在瞬間殺了我。

一個他的學生說:「在第一堂課他告訴我說:我要殺了你!他也做到了!在這堂課裡,我的內在死了,他毀了我的價值觀。武術最重要的是謹慎專注,所以你必須擺脫你的過去。」

Peng Wu Chih 以一個小故事結束談話:「兩個人死了,上帝問他們,希望來世有什麼?第一個說:我要有許多錢!第二個說:我要給許多錢!第一位轉世成為一個乞丐,第二個成了百萬富翁。」

我在五月一日尋找示威的群眾,卻徒勞無功,這裡沒有工人示威這回事。台灣是新自由主義者的夢想,不久前都還沒有失業保險(因為幾乎沒有失業人口-至少官方是這麼說)、沒有健康保險(編按:台灣有全民健康保險,也有勞保、農保等,作者可能因停留時間過短,無暇深入研究)、沒有退休保險(編按:目前台灣已有勞工退休金製度,勞工及雇主必須每個月提撥一定比例金額至勞工個人帳戶,以保障勞工退休後生活無虞)、沒有社會福利。每件事都由家人自己安排。有些人甚至把一部份休假「送」給公司。建築法規似乎也不太明確。對於建築師而言,台北既是夢想也是惡夢,因為什麼都可能(女人手提包形態的建築。業界的高潮!)。

雖沒有工人示威,卻恰巧是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華盛頓期間,所以台北法輪功有個遊行活動。這個亞洲最大的精神性組織,在中國是被禁止的。

最近有個醫生公開說,他曾在中國的一個集中營裡工作,數萬名法輪功成員不但必須做苦役,有些還被活生生地把器官取出來賣掉。

是反中國的宣傳嗎?無論如何,這樣的新聞嚇壞台灣人,也讓他們記得,自己的富裕生活不時遭受威脅,就像是站立在懸岩上的小花園。直到十年前台灣仍有比中國還高的國防費用,但今天中國卻有台灣三倍之多。600枚飛彈指向台灣,每年還要再加上75枚。只要台北在「正式獨立」的禁忌議題上有一個政治上錯誤的用字,或許在北京就會有人按下紅色按鈕。

最近中國付給太平洋的小島諾魯一億五千萬美元,讓他們放棄台北而和北京建交。台灣很難跟得上,只能試著在正式關係之外,讓自己(特別在經濟上)無可取代。這就要花更多的精力並且也是寂寞的工作。

最後一天我們開車去「兒童育樂中心」,那是種亞洲華德迪士尼樂園,是一個美麗的、花了相當多錢建造的地方,卻看不到遊玩的兒童。一個都沒有!

「現在的小孩喜歡在家玩電腦」,一個管理員告訴我們。另一個則說:「大部份的孩子晚上都還有課。」門口守衛說:「父母沒時間帶孩子來。」

在回程的路上我捕捉到一個景象:無人的遊樂場中,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坐在鞦韆上打著手機,而雨滴也開始落下。

bugubear2007-2-10 09:43 PM
幾個小想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觀點, 相當地偏屬於大台北都會的生活方式描繪.

1. 對我這個屏東鄉下的小孩來說, 遊樂場是無限可能, 反而那些迪斯奈形式的遊樂場, 在當時還沒有網路的小時候, 倒閉也是經常的事. 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念書, 而是因為沒有必要花大錢到那地方玩, 與其花那筆錢, 我們還不如同學約一約去山上或公園烤肉, 或在同學家慶祝活動與生日.

2. 另外, 如果要以傳統民心來說,傳統的女姓是不能開口說她閒或開心的, 這很有可能被取笑, 當然也許在這時代來說有些誇張. 更簡單的來說 : 台灣的女姓長輩對家人吐露不開心是比吐露開心來的簡單, 為著就是希望小孩子時時刻刻知道她的辛苦, 如果孩子表現的好, 也就是讓她開心. 卻也未必就是要丟給孩子一堆補習學才藝, 因為屏東的長輩的想法是 : 孩子能讀就讀, 讀不上去完全不免強, 只要他乖肯做事就好了.

3. 關於KTV, 除了都市外, 還是有許多孩子是不涉及的. 因為在鄉下家裡把音樂放超大聲的, 隨他怎麼叫都沒關係. (像山裡的原住民村莊, 甚至音響大到隔山都微微聽到.)


再補充上一點, 事實上, 我們很喜歡表達"不滿足"(簡單說就是發牢騷), 可是是真的生活不好嗎 ? 也未必, 而是希望更好再更好. 這個月賺5萬, 比上個月多賺了2萬, 應該是開心的要命,  可是...也許在別人的問候下, 我們有可能就將開心的陳述刻意降少, 把不滿足的陳述增加, 同時放入許多的比較心態進來. 當然我們懂事的人也會以更誇大的讚賞來填補他的不滿. 一當這對話達到效果, 他會更有自信地想每個月都賺5萬.
所以在我們語言中心理或倫常的表現, 西方人會相當難掌握這部份(的邏輯).  而將金錢與不滿足的言語表達直接連結.

4. 另外, 關於表達愛意上.其實....嘿嘿...屏東的爸媽最常就是趁小孩子去上課的白天, 偷偷地約回家愛愛啦.
而有時候說要去拜訪他們的朋友, 其實還有AUTRES Chats A Faire.... 嘿嘿 !!! 他們寂寞嗎 ? 也未必...

5. 似乎我們已經好一段日子沒有去關心東部了.雖然台灣小, 他們也不忘記我們的人口數與密度, 可是卻很容易把各縣市民風的差異想的小了. 很大可能只是隔個200公里, 兩地一定都還有7-11, 還有好樂迪. 可是在行為與表達上已經相當不同了 (但也許對人家會認為既然我們人口那麼密, 應該是不會有isolé的文化現象, 但卻忽略了我們島上各移民進來的漢人的差異). 此外, 西部偏海與偏山的生活習慣也是差別相當大的.

我覺得教授也需要像我們一樣, 到台灣留學個幾年來觀察研究, 這將會有更多與更深入的想法.

謝謝moitw, 我還把它列印下來再仔細閱讀... :)

[[i] Last edited by bugubear on 2007-2-10 at 11:35 PM [/i]]

kiakia2007-2-10 10:19 PM
推布榖熊的最後第二句話....
老實說,從這篇文章裡,有種"觀光客看台灣"的感覺......
說真的我覺得心裡有點不舒服
畢竟這篇文章在國外雜誌刊載(我倒感覺像是報紙副刊的"旅遊手記")
但是有些地方實在和事實有些出入,在某方面似乎不夠周延?
我覺得甚至會有誤導外國讀者的可能
舉例來說,我不否認台灣的菜不少是以"助雄風"之類的
但是光舉"華西街"這種極端的例子,
我想看過的外國讀者很有可能被引導到一個陷阱:
"台灣人愛殺蛇,愛吃蛇,還有些奇奇怪怪的動物來增強性能力"
這應該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台灣人會那麼做
但是我不覺得多數的外國讀者會有辨別能力
知道只有某些台灣人會去吃蛇(我看觀光客吃的可能比台灣人多吧=.=)
為什麼提到這個?
之前有個中國同學跟我說過,有次老師帶著他的寵物狗來,他也想摸摸那隻狗,結果其他的外國同學對老師說:嘿!老師!小心他(中國同學)會吃掉你的狗!(就算是rigole,也是一種非常難笑的玩笑)
我很怕哪天有外國人會跟我說:嘿!你們台灣人很愛吃蛇喔!

我真的誠摯的邀請這位人類學家好好待在台灣幾年,
文化不是一兩天可以全然了解的,(或是兩個禮拜)
文化是要拋棄觀光客的心態,真正和這裡的居民交流
生活在文化裡才能夠了解文化的全貌
老實說我在法國呆一年多,我都還不敢說我了解法國文化
那麼一個才來台灣兩個禮拜的學者(即使是所謂的"人類學者")
又怎麼了解"真正的台灣呢"?????

嗯...或許我看的太過嚴肅了
只是我發現很多時候外國人對於我們的了解是從電視啦!雜誌啦!等媒體
可是由外國人寫台灣的文化難免不能體現全然的面貌(這我也可以理解)
但或許他們應該負起某種媒體責任,因為他們的言論可能會影響非常多人的想法,因此他們不應該草率的藉由自己粗淺的經驗來表達對另一個文化的看法,
畢竟這是非常膚淺的也是對另一個文化的不公平.......我想也是對於生活在此文化裡的人們不公平吧!
我真的不想在被外國人冠上某些形象了.......

[[i] Last edited by kiakia on 2007-2-10 at 11:28 PM [/i]]

bugubear2007-2-10 11:01 PM
回kiakia

其實一個台灣本土的專家, 想研究一篇法國生活的介紹, 也是差不多這樣子.
但也不用說什麼研究, 光是一大堆台灣介紹國外的旅遊資料, 就常有誤導了.

不過, 基本上他對於所探究的部份, 當然已經相當程度地 與他自己國家的人想法更貼近台灣的認識了.
所以, 算是相當值得鼓勵的. 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想像一位西方學者如何地運用他西方的理論, 將所搜集的資料與實地考察所獲得的成果. 所以他寫的算很好哦!當然只是一篇旅遊雜誌的深入調查, 我想他應該還是有很多東西沒有寫在雜誌上的. 也當然, 在這種雜誌上, 不需要放太多分析議論...這樣反而不適當在旅遊雜誌中.

另外, 我前幾天看台灣新聞, 有提到獎勵外國研究員或學者到台灣作長期研究考查台灣文史等類.
也許身邊有類似這樣的外國學者們, 可以提供他們這消息.

教育部核定辦理2007年「台灣研究訪問學者研究計畫」
[url]http://epaper.edu.tw/news/960201/960201c.htm[/url] 

[[i] Last edited by bugubear on 2007-2-11 at 12:14 AM [/i]]

eroshand2007-2-10 11:25 PM
關於華西街的蛇

這是真的ㄟ



我語言班有一個南非老伯以前去過台北
然後他有去華西街
他一直說台灣人吃蛇
我說沒有  那只是表演給觀光客看的
我講了整個學期
因為他整個學期都在問我這個問題
我都火大了

這真的容易以偏蓋全
話說我連華西街都沒去過哩
雖然我是到地台北人=.=


這篇文章有他客觀之處
我也覺得其實台灣人蠻寂寞又壓抑的XD
可是並不是像他所陳述的這樣簡單而已
像上面所說的  他其實描述的都只是大台北地區
台灣人應該比他所說的更為複雜吧

更多讓我感覺到的是
他不了解  所以他用他的價值觀去描述
雖然文章中他沒有做任何評判
可是在平鋪直述中
就已經表現出他的想法了
我覺得大家也不用難得一篇外國人寫的文章
就覺得他描寫的很好或怎樣
感覺有點像是
台灣人因為國際知名度低或者國際上被孤立
所以因為這種文章(我也覺得比較像是旅遊筆記)
覺得很好  或者是國際知名度被提升了


這樣說不知道有沒有嚴肅

可是我覺得我們好像真的很容易
某某國家一報導台灣  就興奮的要死  覺得國際知名度被提升了
我自己當然也有這種心態啦


但想想日本人或韓國人也不會因為某偶外國記者寫他們國情的一篇文章
可能只是旅遊雜記
就興奮成這樣
這當然是跟台灣國際地位低落有關啦

不過現在就覺得  還是要靠自己阿
我們自己行的正做的直(媽壓   這成語是這樣用的吧)
別人對我們的印象就是怎樣
或者我自己聽到有外國人對台灣印象有誤解時
也會盡量客觀辯解
當然不好的也會承認
像我就曾經跟我朋友解釋說
台灣漁業真的是濫補阿
台灣人也真的很愛吃
甚麼都吃
可是這是一個文化問題
我們只能在文化跟保育上做平衡
當然目前的狀況是保育出問題 =.=

可是像吃蛇這種東西
真的就是表演給觀光客看阿
所以我就會反駁
媽壓  我根本連看過都沒看過(抖)


我覺得客觀的描述自己的國家是更重要的ㄟ


很多外國人看東方文化都是異國情調
我覺得這種文章看看就行了

說起來  還是別人看我們不重要阿
重要的是   我們有沒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並加以改進
而不是透過他人的眼光  才能知道自己國家的不足之處
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咩
更別說
他們的觀點並不是真的完全客觀的

崔西姐2007-2-10 11:35 PM
閱讀需知:「本文含有許多文化偏見與對現實的誤解,請讀者自行酌量。」

崔西姐2007-2-10 11:46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eroshand[/i] at 2007-2-11 01:25 AM:
他一直說台灣人吃蛇 ... [/quote]
吃蛇又如何?小妹真的就是喝蛇湯來保養皮膚的,
這些蛇都是農場所養殖的,就跟雞、鴨是一樣的,
而且小妹不選擇有活宰表演的餐廳吃蛇,這又犯到了誰?

一個西方人,
如果對這種事會如此大驚小怪,表示其文化見識與包容是如何地狹隘,
那走「人類學」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浪費教育資源、父母的錢與自己的時間而己。

moitw2007-2-11 12:06 AM
其實標題已經很清楚"一位瑞士人類學家的台灣印象"
自己在讀這篇文章時並沒有特別去想正面或負面的
為什麼覺得深刻 是因為他所描述的的某一個角色 有可能是當時在台灣的我
或是周遭的一些人,他的描述對我而言應該算是勾起了許多台灣的記憶
或者說讓人懷念起那些場景
如eroshand 所說 : "雖然文章中他沒有做任何評判  可是在平鋪直述中  就已經表現出他的想法了"
而這也只是他的想法,
在文章中他幾乎都是用敘述性 敘述他看到  聽到的 但這些也很有可能是我看到 我聽到的
我想他用這種平鋪直述的想法就是要將主觀降到最低吧?

[[i] Last edited by moitw on 2007-2-11 at 01:11 AM [/i]]

bugubear2007-2-11 12:13 AM
回 Moitw

真可惜他的文章是以德文為原文, 如果他懂法文的話, 我滿想寫信跟他聊聊呢 ! :)
也許也可以希望他可以藉由政府獎助的機會再多到台灣多走走.

[[i] Last edited by bugubear on 2007-2-11 at 01:15 AM [/i]]

Exclusif2007-2-11 12:16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bugubear[/i] at 11/2/2007 01:13:
真可惜他的文章是以德文為原文, 如果他懂法文的話, 我滿想寫信跟他聊聊呢 ! :)
也許也可以希望他可以藉由政府獎助的機會再多到台灣多走走.

[[i] Last edited by bugubear on 2007-2-11 at 01:15 AM [/i]] [/quote]

如果他懂法文的話 我滿想寫信跟他聊聊呢 ! +1

[[i] Last edited by Exclusif on 2007-2-11 at 01:21 AM [/i]]

崔西姐2007-2-11 12:19 AM
回 Moitw

別誤會,小妹可是很感激Tracy來分享這篇文章,
而且我們也不應只是在想:「他印像的台灣與真實的台灣有沒有差距?」
也該想想:「為什麼我們(或台北都會的某些人)會給人家這種印像?」

moitw2007-2-11 12:23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bugubear[/i] at 2007-2-11 01:13 AM:
真可惜他的文章是以德文為原文, 如果他懂法文的話, 我滿想寫信跟他聊聊呢 ! :)
也許也可以希望他可以藉由政府獎助的機會再多到台灣多走走.

[[i] Last edited by bugubear on 2007-2-11 at 01:15 AM [/i]] [/quote]
是真的,如果有法文版的就好了。
法國友人聽我簡單敘述完這篇文章後也問我
他說如果有法文就可以比較一下他的台灣印象和這位作者有什麼不同了。(o)

moitw2007-2-11 12:28 AM
回崔西姐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崔西姐[/i] at 2007-2-11 01:19 AM:
別誤會,小妹可是很感激Tracy來分享這篇文章」 [/quote]
沒誤會沒誤會,崔西姐別誤會  呵呵
如果因為這篇文章讓大家了了解一下 某個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
也算是蠻有趣的。

也不用感激啦,我也只是轉貼啊.....:ton: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的愛與寂寞 一位瑞士人類學家的台灣印象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2.5 Deluxe  © 2001-2005 Comsenz Technology Ltd
Processed in 0.028711 second(s), 2 queries